<strong id="oso9k"><pre id="oso9k"></pre></strong><dd id="oso9k"><big id="oso9k"><video id="oso9k"></video></big></dd>

    1. <th id="oso9k"><track id="oso9k"></track></th>

      <tbody id="oso9k"><pre id="oso9k"></pre></tbody>
        <th id="oso9k"><pre id="oso9k"></pre></th>
        <button id="oso9k"><object id="oso9k"><cite id="oso9k"></cite></object></button>

        <em id="oso9k"><ruby id="oso9k"><input id="oso9k"></input></ruby></em>

      1. <progress id="oso9k"></progress>
        <th id="oso9k"><pre id="oso9k"></pre></th>
        <rp id="oso9k"></rp>
        <tbody id="oso9k"></tbody><tbody id="oso9k"><track id="oso9k"></track></tbody>
        <th id="oso9k"></th>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 China
            項目背景

            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責任。城市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貢獻者,全球70%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于城市。同時,城市本身由于人口聚集度高,也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氣候事件會給城市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看,城市發展轉型迫在眉睫。從另一方面看,城市是相應地域范圍內資本、勞動力和科學技術聚集的空間載體,有能力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上發揮重要的、獨特的作用,尤其是城市低碳建設可以協同解決眾多的“城市病”,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當前,低碳發展已成為世界主要城市的共同目標,成為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政府在全面加強節能減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同時,于2010年7月啟動了“五省八市”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2012年12月進一步將這一試點工作拓展到北京市、上海市、海南省、青島市等其他29個城市和省區,明確要求試點省市應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建立低碳產業體系、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建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制、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并對部分低碳試點城市提出了探索實現碳排放峰值的要求。
            201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世界資源研究所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旨在加強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為落實備忘錄的具體事項,2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世界資源研究所和卡特彼勒公司在北京召開了可持續及宜居城市項目中國啟動會。可持續及宜居城市項目由卡特彼勒公司出資支持,世界資源研究所實施,計劃未來5年投入1250萬美元,在中國、印度和巴西選擇5個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和宜居城市建設的研究。該項目在中國選擇了成都和青島兩個城市。
            成都市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低碳發展方面大力投入,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的各項要求。可持續及宜居城市項目實施將為成都的城市環境治理、推進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各項工作提供科學支持,為探索可持續低碳城鎮化發展道路,促進經濟效益和環境質量的平衡增長提供寶貴經驗,同時將相關經驗和成果及時上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國家和其他城市開展低碳發展工作提供借鑒。
            目標內容
            (一)項目目標
            該項目強調集中于重點領域、開展深度研究、注重實用性等原則,重點解決成都市在低碳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向政府提出工作領域內現狀、存在問題、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實施方案和效果預測分析等,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設性意見,為指導實踐提供實踐性指南。
            (二)項目內容
            該項目實施期限為2012-2016年,共計5年,分為藍圖、示范、推廣三個階段。首先為成都市勾畫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藍圖,其次是開展示范項目,把藍圖落實為行動,最后向其他城市推廣成功經驗。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執行情況
            項目執行情況
            (一)組織實施情況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卡特彼勒基金會的支持下以及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具體指導下,WRI通過與成都各政府職能部門以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強調集中于重點領域、開展深度研究、注重實用性等原則,重點解決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向政府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實施方案和效果預測分析等,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設性意見,為指導實踐提供實踐性指南。
            項目實行分工合作,項目負責人對項目的各項目標嚴格實行責任制,落實到每個課題成員,并按時跟蹤項目進展。項目經費與成果的管理嚴格按照相關管理規章執行。實施中美合作方互訪機制,WRI訪問成都市進行合作交流并就項目的科學問題及技術方案給予指導。
            項目分工情況:
            1.協調領導小組
            (1)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
            (2)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3)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WRI專家團隊
            包括國內外城市規劃、交通等領域的頂級專家,主要負責原始數據、資料收集整理,國內和成都市內重要調研以及相關行業指導工作和規劃執筆任務。
            3.成都市工作團隊
            (1)指導團:包括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省社科院、市社科院、四川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主要負責結合成都實際,對項目研究內容和具體實施給予指導并提供專業性意見建議。
            展開更多
            項目完成情況
            (一)報告發布
            通過中美國際合作,項目組相繼完成《成都市低碳發展藍圖研究》、《成都低碳發展藍圖專題研究—城市水系統中的水-能關系》、《成都小汽車擁有與使用政策戰略研究》、《成都中心城區公共交通樞紐設計和運營建議》、《低碳社區建設評價指標研究報告》、《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辦事處低碳社區指標評價報告》、《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低碳發展規劃》、《可持續宜居城市都江堰低碳發展調研報告》等一系列成果報告,為成都市低碳發展建言獻策。
            (二)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1.《成都市低碳發展藍圖研究》
            本研究從成都市的現狀出發,分析成都市的宏觀經濟、產業結構、能源消費以及碳排放的歷史情況,明確成都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及未來的發展定位,識別影響碳排放的關鍵因素。依據現狀分析結果,結合成都市近中期的戰略規劃,并參考主流研究機構對全國中長期發展趨勢的研究,對2010-2030年全市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初步判斷。采用展望與回望相結合的方法,設計三個不同的發展情景,定性描述成都未來的經濟社會、技術發展、消費方式等情景模式,構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情景測算模型。從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入手,對GDP增速、產業結構、人口、城鎮化率、能源資源的可獲得性等重要因素進行詮釋,并對關鍵參數進行量化測定。從部門和行業的角度模擬不同情境下的能源需求和減排潛力。以藍圖情景為目標,從宏觀經濟、產業活動、居民生活等層面分析實現這一情景的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為管理者制定下一步行動計劃提供決策參考。通過系統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 2015年3月27日 第三屆低碳與節能減排論壇

            • 可持續性水資源管理培訓會 合照

            • 2015年3月27日 第三屆低碳與節能減排論壇

            展開更多
            收益情況
            項目取得的成效
            (一)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項目產出為成都市可持續及宜居城市建設提供借鑒,為成都市的環境治理、推進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各項工作提供支持,也為探索可持續低碳城鎮化發展道路,促進經濟效益和環境質量的平衡增長提供寶貴經驗,推動成都市低碳城市建設的發展。
            項目從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優化能源構成、發展綠色農業、推行低碳交通和綠色建筑等方面入手,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助推城市發展。通過持續努力,成都市先后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稱號,獲得聯合國最佳人居環境獎,獲批建設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項目組通過參加“成都市全國低碳日主題活動”,舉辦“成都市低碳發展論壇”,組織“城市溫室氣體核算與低碳社區建設”、“可持續性水資源管理”等培訓會,進一步引導全體市民樹立低碳生活理念,普及低碳生活知識,增強了政府職能部門低碳發展意識與能力。此外,在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將相關經驗和成果及時上報國家發改委,為國家和其他城市開展低碳發展工作提供借鑒。
            (二)對外合作的成效
            1.對外合作的支撐作用
            中國作為碳排放大國,在國際上面臨的節能減排壓力越來越大,該項目的實施為我國履行國際公約(如《巴黎協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今后我國政府的國際氣候談判,為爭取更為公平合理的發展空間起到重要的作用,對加強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起到積極作用,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用實際行動支持《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該項目通過在城市低碳發展道路上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對推動和支撐國家行動、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協議的達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提升我國相關工作國際聲望和影響力
            在項目執行期間,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安排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秘書處的邀請,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項目組成員出席“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相關活動,向世界各國的與會嘉賓表明了成都低碳城市建設的努力方向;應世界資源研究所的邀請和有關部門的統一安排,2015年9月9日至12日,項目組成員出席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巴西市長峰會暨國際城市與交通大會”,重點介紹了“中國可持續及宜居城市成都項目”。上述活動表明我國政府正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效和調整能源結構、增加碳匯,以及開展低碳省市、城鎮建設和碳交易試點等一系列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項目對推動國際社會采取行動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起到積極作用。
            (三)對其他項目的支撐作用
            在項目執行期間,成都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強力支持碳交易市場建設,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先后和法國、瑞士簽訂中法成都生態園項目、中瑞低碳成都項目。
            2014年3月26日,中國商務部與法國外貿部共同簽署《關于生態園區經貿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經中法雙方共同商定,中法生態園選址在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即中法成都生態園項目。該項目合作領域包括但不限于:應用節能、環保宜居的高效經驗和合適技術進行生態園區的設計、規劃與開發,節能、生態示范建筑的研究與建設,相關節能環保產品、技術的貿易與投資,以及清潔生產的教育與培訓。該項目是中法兩國企業、機構及有關組織在成都全域全產業合資合作的主要載體,是四川省、成都市對外開放、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商務部、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成都“運用高端技術爭取最佳經濟和環境效益”,“努力建成中法經貿合作中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典范”。
            2016年4月8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瑞士聯邦主席施耐德-阿曼德見證下,《成都市人民政府與瑞士發展與合作署關于中國——瑞士低碳城市項目合作備忘錄》在人民大會堂簽署(即中瑞低碳成都項目),為推動中國和瑞士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互惠合作邁出了堅實一步。該項目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瑞士發展與合作署關于氣候變化的諒解備忘錄指導下設立,旨在推動中國城市低碳發展轉型,促進綠色增長,推動可持續發展。成都市能夠成為這一項目的合作城市,與其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顯著成就不無關系。目前,該項目已就具體合作內容和方式達成一致,確定在成都市溫江區實施“中國—瑞士(成都)低碳生物醫學產業園”示范項目,并希望通過示范項目的落地實施,進一步拓展包括氣候變化國際治理、碳市場能力建設、碳交易機制建設等多領域、多層面的低碳合作。
            展開更多
            支撐單位
            卡特彼勒基金會 /世界資源研究所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 /成都市交通發展研究院 /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成都市發改委 /成都市交委 /成都市經信委 /成都市建委
             
            成都市水務局 /成都市規劃局 /成都市統計局
            成都低碳發展規劃藍圖研究
            通過對成都市的研究、分析,探索出有利于普遍推廣的低碳、環境友好、可持續城鎮化發展路徑,切實為更多的城市創造出更富足、更綠色、更健康、更適合人民幸福生活和工作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環境。
            關閉
            城市水系統中的水-能關系
            從成都市低碳發展目標以及水污染減排目標入手,分析成都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能效現狀,并根據情景分析預測成都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節能潛力,對如何通過提高污水處理設施能效,推動成都市低碳城市目標實現提出建議。
            關閉
            成都市小汽車擁有與使用政策戰略研究
            通過分析目前機動化所帶來的挑戰,為成都市提供具體的政策解決方案,從而緩解急速增長的私家車造成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關閉
            成都市城市交通系統接駁整合一體化研究
            重點研究中心城區內地鐵、常規公交、大容量快速公交(BRT)以及慢行系統(含公共自行車系統)的一體化接駁問題,致力于打造便捷舒適的換乘駁接體系,提高綜合運輸效率。
            關閉
            低碳社區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基于全面的社區可持續性與低碳化的影響因子和驅動因素分析,構建朝向可持續的城市形態、綠色建筑、能源系統、水資源利用、固體廢棄物處理、環境綠化美化及生物多樣性和運營管理等全面高效化的低碳社區建設評估體系,為有效評價社區低碳、可持續發展能力及水平提供決策依據。
            關閉
            低碳社區指標評價
            選取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作為典型低碳示范社區,評價社區整體低碳發展水平,形成低碳社區發展研究報告,提出有針對性的低碳社區引導機制和政策措施,為相關管理部門進一步完善低碳社區發展相關管理措施和配套政策提供科學建議。
            關閉
            低碳社區發展規劃
            選取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作為典型低碳示范社區,在中科院城環所、WRI等技術支持方的協助下,根據已建立的低碳社區評價指標體系和社區相關指標現狀,從社區能耗、交通出行、資源綜合利用、社區文化等方面開展分析,并結合社區的實際情況,編制低碳社區發展規劃,并為建設低碳社區提供能力建設和技術指導。
            關閉
            成都市溫室氣體核算
            支持和參與成都編制2010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為今后成都市編制連續多年溫室氣體清單奠定基礎。
            關閉
            都江堰低碳發展重點項目分析及建議
            幫助梳理都江堰市城市低碳發展的現狀,識別可供落地的低碳項目,落實《都江堰市低碳發展戰略規劃(2014-2020)》,為成都項目的可持續推進提供可操作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機制,為成都市申報“國家低碳城市”奠定基礎。
            關閉
            城市有機固廢及污泥可持續處理處置學習
            組織成都市水務部門考察,吸取先進的做法和經驗,提升水務主管部門的管理水平,引導地方相關企業轉型升級。
            關閉
            城市低碳發展能力建設及宣傳推廣
            圍繞成都市低碳城市發展重點工作,對政府部門、重點企業和技術支撐機構開展城市低碳發展規劃理論與方法、城市溫室氣體核算方法、交通排放核算方法等專題培訓。加強項目研究成果與“十三五”規劃的銜接,借助低碳試點城市、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南南合作和中美合作的平臺,組織項目宣傳推廣活動,深化項目影響。
            關閉
            項目執行情況
            (一)組織實施情況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卡特彼勒基金會的支持下以及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具體指導下,WRI通過與成都各政府職能部門以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強調集中于重點領域、開展深度研究、注重實用性等原則,重點解決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向政府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實施方案和效果預測分析等,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設性意見,為指導實踐提供實踐性指南。
            項目實行分工合作,項目負責人對項目的各項目標嚴格實行責任制,落實到每個課題成員,并按時跟蹤項目進展。項目經費與成果的管理嚴格按照相關管理規章執行。實施中美合作方互訪機制,WRI訪問成都市進行合作交流并就項目的科學問題及技術方案給予指導。
            項目分工情況:
            1.協調領導小組
            (1)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
            (2)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3)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WRI專家團隊
            包括國內外城市規劃、交通等領域的頂級專家,主要負責原始數據、資料收集整理,國內和成都市內重要調研以及相關行業指導工作和規劃執筆任務。
            3.成都市工作團隊
            (1)指導團:包括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省社科院、市社科院、四川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主要負責結合成都實際,對項目研究內容和具體實施給予指導并提供專業性意見建議。
            (2)工作組:包括市發改委、市交委、市經信委、市建委、市水務局、市規劃局、市統計局等部門相關業務處室和市交通研究院、市經濟發展院,主要負責提供成都的有關數據資料,并以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市交通研究院和市經濟發展院為主,配合WRI開展相關研究及基礎性工作。
            (二)技術實施情況
            經過雙方的多次交流溝通和實地調研,形成“可持續及宜居城市建設”成都示范項目的工作方案。整個項目實施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編制藍圖規劃
            WRI協助成都有關部門研究圍繞低碳城市發展、低碳交通以及城市水環境管理等開展系統研究。著眼點在于:
            (1)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2)將盲目擴張和對環境損害最小化;
            (3)將試點城市作為國內和國際可持續性發展的樣本。
            2.實施示范項目
            在完成城市發展的藍圖規劃之后,WRI針對上述多個目標推進大型高知名度的整合示范項目。示范項目涵蓋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標、統籌發展、交通和減輕污染,以及提高水質和水量等多個領域。
            3.推廣研究成果
            示范項目通過組織專題研討會、培訓會、提出政策建議、發行出版物等多種形式將研究成果宣傳并推廣到更多的城市及國家。
            關閉
            (一)報告發布及研究成果
            通過中美國際合作,項目組相繼完成《成都市低碳發展藍圖研究》、《成都低碳發展藍圖專題研究—城市水系統中的水-能關系》、《成都小汽車擁有與使用政策戰略研究》、《成都中心城區公共交通樞紐設計和運營建議》、《低碳社區建設評價指標研究報告》、《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辦事處低碳社區指標評價報告》、《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低碳發展規劃》、《可持續宜居城市都江堰低碳發展調研報告》等一系列成果報告,為成都市低碳發展建言獻策。
            1.《成都市低碳發展藍圖研究》
            本研究從成都市的現狀出發,分析成都市的宏觀經濟、產業結構、能源消費以及碳排放的歷史情況,明確成都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及未來的發展定位,識別影響碳排放的關鍵因素。依據現狀分析結果,結合成都市近中期的戰略規劃,并參考主流研究機構對全國中長期發展趨勢的研究,對2010-2030年全市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初步判斷。采用展望與回望相結合的方法,設計三個不同的發展情景,定性描述成都未來的經濟社會、技術發展、消費方式等情景模式,構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情景測算模型。從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入手,對GDP增速、產業結構、人口、城鎮化率、能源資源的可獲得性等重要因素進行詮釋,并對關鍵參數進行量化測定。從部門和行業的角度模擬不同情境下的能源需求和減排潛力。以藍圖情景為目標,從宏觀經濟、產業活動、居民生活等層面分析實現這一情景的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為管理者制定下一步行動計劃提供決策參考。通過系統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不管采取何種發展方式,成都市未來能源需求仍將持續增長。
            (2)工業部門占總能耗的比重逐漸下降,但2030年之前依然是比重最大的部門。
            (3)建筑和交通部門將逐漸成為未來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長的主要貢獻者。
            (4)非化石能源比重的進一步提高受到制約。
            (5)碳排放強度逐步下降,藍圖情景下碳排放總量在2025年達到峰值。
            在總結項目經驗成果的基礎上,把“建設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作為當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和“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領域,為探索可持續低碳城鎮化發展道路、促進經濟效益和環境質量的平衡增長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設定合理的經濟增速目標,從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向追求經濟增長質量轉變。
            (2)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可以從三個層面著手,一是調整三次產業的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二是優化工業部門的行業結構;三是調整產品結構,指的是各生產行業內部產品結構的變化。結合國家產業戰略布局,加強區域協作,從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的角度規劃和建設集約型的產業園區。推動產業的技術升級,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推廣現有的節能減排技術,另一方面要鼓勵新技術的研發和創新。
            (3)合理規劃城市布局,控制交通領域碳排放。在城市規劃層面,通過推進區域空間布局與交通結合、城市密度控制、TOD和聯合開發等手段來促進低碳交通模式的發展。在城市出行模式層面,加強公交系統的建設,尤其是地鐵等大容量、低排放的公交系統的建設,改善優化交通方式結構;增強市民節能環保意識,引導市民更多選擇公交系統的出行方式。在交通技術層面,通過推廣CNG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車中的應用,以及LNG在城市公交的應用,推動電動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在出租車及私家車中的普及,引導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從而優化交通系統的能源結構,加大電力及天然氣等較清潔能源的比例;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單位周轉量的能效;建立智能交通那個系統
            (4)合理規劃人口規模,引導居民消費行為,控制建筑部門碳排放。控制人口規模,減少建筑需求;增強市民節能環保意識,控制人均建筑面積的過快增長;廣泛實施建筑節能,控制建筑單位面積能耗漲幅的上升;科學地制定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健全的部門規章或規范性文件,設定具體的碳排放量指標與節能目標,以及節能量的計算;結合自身資源情況,發展城市形態的鄉鎮低碳建筑示范區;利用經濟和政策杠桿加強終端用戶的主動作用。
            (5)在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現實條件下,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是盡快實現碳排放峰值的唯一出路。進一步控制煤炭需求;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未來應以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為重點,挖掘非化石能源的潛力;借助分布式發電技術的政策優勢,開展分布式發電試點并逐步推廣。
            (6)低碳發展需要完善的能源與碳排放統計管理體系作為科學的數據支撐。從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源管理著手,實施能源管理工程,重點推進能源管理控制中心的建立,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源運行動態監控;逐步將工業部門、建筑部門、交通部門、廢棄物處理等環節的能耗與排放納入到體系中,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全市層面的能源與碳排放管理體系;鼓勵用能單位運用信息技術和手段,加強生產過程能效水平的監測和精細化管理,建立重點耗能產品的能效監控體系。
            2.《成都低碳發展藍圖專題研究—城市水系統中的水-能關系》
            本研究從成都市低碳發展目標以及水污染減排目標入手,分析了成都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能效現狀,并根據情景分析預測成都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節能潛力,對如何提高污水處理設施能效、促進成都市低碳城市發展提出相關建議。通過系統的分析討論,得到以下主要結論和建議。
            (1)成都市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的減排效率較低,需提高進水濃度。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和負荷率低仍然是困擾成都污水處理系統有效運行的兩大因素,同時也造成了成都污水處理系統的不必要能源消耗和成本損失。通過排水管網改制、提高污水收集率、優化污水處理設施的收集系統(如增加調節池)、加強節水管理、提升用水效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進水濃度,確保污水處理設施在最優設計工況運行,提升設施的污染物減排效率。
            (2)成都市污水處理系統能耗強度增加,現有設施運行能效尚有提升空間。成都市現有設施的噸水處理電耗雖然和全國、西南地區平均水平持平或更優,但是由于成都市污水處理設施進水污染物濃度普遍較低,單位污染物去除電耗明顯高于全國和西南地區平均水平。隨著水質要求提高,成都市污水處理設施的能耗強度會出現增長趨勢。
            (3)生活污染源將成為成都市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的嚴峻挑戰。隨著成都市的城市化進程以及經濟發展,污染物總量控制的重心將更大程度依賴于生活源污染物的減排。根據基準情景預測成都市2030年生活污水處理量將達8.6億立方米,預計2015年到2030年期間,成都市生活源COD新增量將達到15.1萬噸,相當于成都市“十二五”期間COD新增量的1.78倍。
            (4)節水不僅減少污水產生量,而且可以提升進水濃度和污水處理設施效率。成都市仍然具有較大的節水空間,假設2030年成都市市區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較2011年下降10%(261升/日),而其他地區和縣城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達到137‐263升/日之間,則相對于基準情景,成都市2030年的生活用水量可以降低3.5%,但是可以提高污水處理設施進水濃度的46%,從而提升污水處理設施效率以及污染物去除的能效。
            (5)再生水利用可以有效減少新鮮水資源需求,但會顯著提高污水處理系統能耗。再生水利用的發展可以降低成都市新鮮水資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城市水源供給的保障率。由于再生水需要更高要求的處理工藝,需要對現有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必然會處理污水處理系統能耗的增加,同時由于再生水的制水能耗也遠高于傳統地表水的制水能耗,所以再生水利用的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都市城市水系統能耗的增加。
            (6)提標改造是成都市實現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的必然選擇,需加強污水處理廠綜合能源管理提高設施能效。為了實現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提標改造已經成為成都市實現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的必然途徑。加強污水處理設施的能源管理,提高設施能效是幫助成都市建設低碳污水處理系統的必然選擇,根據歐美國家經驗,可以通過建立綜合能源管理、開展能耗監測與評估、優化設計和污水收集泵站、優化風機和曝氣方式等方式提升設施運行能效。
            (7)探索污泥能源化技術是實現成都市污水處理系統低碳化的措施之一。污泥處理環節決定了污水處理廠是否能夠實現能量的自給自足,而污泥厭氧消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環。厭氧消化技術可以把污泥轉化為生物燃氣(沼氣),產生清潔生物質能源,實現城市污泥的減量化和高值循環利用,減少污泥處理處置過程的碳排放,同時如果將沼氣發電,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替代污水處理廠日程運行所需電耗,在節能的基礎上,也降低了污水處理廠的電耗成本。
            3.《成都小汽車擁有與使用政策戰略研究》
            成都市社會、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并在盡力爭取成為交通運輸部“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之一。如何把握項目契機,控制機動車快速增長勢頭,使機動車基礎與公交都市建設相匹配發展,是目前成都交通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本研究對多個國際城市實施交通需求管理的時間點和力度進行掃描,找出這些案例的成功模式,通過與國際案例的對比,發現成都目前實施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存在時間晚、力度弱等問題。通過具體的分析,本研究為成都市提供具體的政策解決方案,建議從機動車購買和使用兩個方面入手,采取更大力度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幫助城市走上可持續和宜居的發展路徑,因此,可考慮選擇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包括:
            (1)控制機動車購買。增加機動車擁有成本,間接控制機動車增長;根據每年城市道路的擴容規劃以及上一年度機動車的報廢情況制定新一年的機動車增量,確保在不增加城市道路負荷的情況下,允許一定量的機動車增長;加強機動車報廢制度的執行。
            (2)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加強對停車場以及路邊停車位的管理,改善停車區域周邊路網運行情況,減少城市中心區的交通流壓力;限行措施對減少小汽車使用強度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臨時性的在中心區某些重點路段實施分時分區域限行措施,能快速緩解過度集中的交通壓力;其他手段,例如鼓勵企業組織職工使用集約式的通勤方式,鼓勵拼車,嚴格控制公車的使用,額外收取道路資源使用費,低排放區排污費等費用等手段。
            結合情景分析給出的未來交通出行分擔情況,考慮行政命令性政策的效果盡管立竿見影,但是可持續性不強,并且結合城市實際需求、政策實施難度、政策示范效應以及居民對政策態度等綜合因素,建議按時間順序分三個階段實施。
            階段一:成都已經到了必須考慮機動車快速增長將會導致城市交通日益惡化的階段,大力度的交通需求管理”組合拳“政策應該在這一時期執行。力爭實現公共交通在出行分擔的主導地位、拉大與小汽車出行的差距、遏制機動化發展的迅猛勢頭,為后期減少行政干預,更多的由市場、經濟調節機動化進程奠定基礎。
            階段二:將原有行政命令性控制機動車增長轉為經濟杠桿調節。減少行政干預對城市經濟,尤其是對機動化相關產業的影響,使城市機動化由行政管制走向經濟調控,力爭保持公共交通的主導地位。
            階段三:該階段屬于更長遠的政策建議,建立在居民對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實施已經相對適應,且交通出行模式也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最終實現良好的交通運行環境和可持續和宜居城市。
            4.《成都中心城區公共交通樞紐設計和運營建議》
            本研究的目標是結合成都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和運營的規劃、設計、投融資、建設運營流程,針對每個階段提出相應的建議,為相關設計、運營部門提供指導,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協調綠色出行不同模式或者相同模式之間的轉化,包括步行、自行車、常規公交、大容量快速公交、軌道交通、機動車;
            (2)整合綠色出行模式和周邊用地。
            在時間范圍內,主要考慮現狀公交換乘節點及其問題總結,結合成都發展的實際特點與制度背景,因地制宜地提供規劃、設計和運營建議。
            其中針對樞紐規劃和設計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1)站點內部改造。開展諸如站點內的步行,站點內的環境打造。
            (2)多模式銜接與周邊道路設計。開展步行接駁、自行車接駁、公交接駁、停車換乘接駁等多模式銜接,并對周邊道路進行設計。
            (3)公交樞紐和周邊土地利用整合。
            針對樞紐的運營提出以下兩點整合建議:
            (1)標示整合。
            (2)運營整合。
            此外,本研究針對成都市典型換乘樞紐(如火車北站、茶店子客運站、蜀漢路)的周邊用地、地鐵、常規公交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
            5.《低碳社區建設評價指標研究報告》
            本研究旨在以低碳社區建設作為示范城市試點項目的切入點之一,分析識別低碳社區建設關鍵要素,構建體現空間開發模式、運營管理模式、建筑、交通及基礎設施全面低碳高效化的低碳社區評價指標體系。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剖析社區可持續性與低碳化的影響因子和驅動因素的基礎上,分析識別建設與發展的關鍵要素,構建面向可持續的低碳社區評價指標體系。在確定評價指標預選集后,在文獻綜述及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進行指標甄選,針對可能產生碳排放及具有碳排放潛力的環節與要素進行評價指標的分析和篩選,明確各指標的評價內容,為社區衡量自身低碳水平、挖掘節能潛力、評價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技術支撐和方法學工具。
            通過系統的分析,本研究最終總結構建了42項面向可持續的低碳社區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碳排放量、城市形態、綠色建筑、能源系統、水資源利用、固體廢棄物處理、環境綠化及生物多樣性、運營管理、低碳生活等指標。
            本研究識別出成都市低碳示范社區建設重點領域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低碳可持續的城市形態。鼓勵和推進以公交為導向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構建完善的慢行交通體系;促進節能環保型交通系統發展;以可持續的村莊低碳建設規劃為引導;建設緊湊、功能混合度高的社區環境。
            (2)綠色建筑與節能改造。嚴格新建建筑節能管理;推進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積極推廣示范試點工程。
            (3)加快能源更新。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
            (4)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水資源;加強固體廢棄物綜合管理。
            (5)持續構建社區生態環境安全格局。
            選取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作為典型低碳示范社區,利用本研究提出的指標體系評價社區整體低碳發展水平,形成面向可持續的低碳社區發展研究報告,提出以下具有針對性的引導機制和政策措施,為相關管理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措施和配套政策提供科學建議。
            (1)建立低碳運營綜合管理體系。全面建立社區碳盤查統計調查制度;開發建設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統;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和企業。
            (2)持續性的公眾參與。持續的宣傳教育模式;完善信息通信網絡建設。
            (3)加強體制建設。加強頂層設計;“網格化管理”機制建設;結合相關創建工作。
            (4)資金保障。
            6.《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辦事處低碳社區指標評價報告》
            本研究采用了WRI提供的《社區溫室氣體排放計算工具》進行三圣街道社區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并基于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低碳社區建設評價指標研究》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編制的《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辦事處低碳社區試點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兩份報告的研究成果,分析三圣街道當前的低碳社區指標達標情況,以及根據《方案》中的項目實施后的達標情況,進行結果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以幫助三圣街道更好地實現低碳發展。通過系統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三圣街道作為低碳社區示范具有很好的基礎條件。三圣街道作為地處中心城市邊緣的城市既有社區,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主要發展較為低碳的花卉種植和休閑農家樂產業,通過10余年的努力,目前有三圣街道有1個國家級生態村和5個市級生態村,生態村覆蓋率為100%。通過各種渠道宣傳,三圣街道居民低碳意識普遍偏高。
            (2)三圣街道2014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三圣街道2014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9.542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從排放范圍來看,范圍一排放5.073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范圍二排放1.7912萬噸二氧化碳當量,范圍三排放2.67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從排放類型來看,建筑能源活動產生的排放為6.724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交通能源活動產生的排放為0.103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垃圾填埋產生的排放為2.677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生活污水處理產生的排放為0.037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3)三圣街道當前達標情況。截止2015年12月底,三圣街道在42項評價指標中,未達標6項,部分達標8項,無數據11項,其余部分均達標。其中屬于約束性指標的未達標5項,部分達標6項、無數據4項。
            (4)《方案》實施后三圣街道達標情況。預計三年以后對于低碳社區評價指標體系的達標情況為:未達標1項,部分達標2項,無數據8項。其中屬于約束性指標的未達標1項、部分達標1項,無數據1項。
            為了幫助三圣街道更好地實現低碳發展,通過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數據收集,建立健全數據統計制度。低碳社區指標體系中,有多項指標是因為當前無相關數據而造成無法進行評價,如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面積比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率等,而這些指標本身有數據支撐的情況下,達標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建議針對低碳社區指標體系中無數據的部分,落實相關數據的獲取方法、指派專門負責人,每年定期對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建立健全相關數據統計制度。
            (2)針對未達標部分指標增加相關解決方案。雖然《方案》在為三圣街道低碳發展方面規劃的項目已經足夠全面,但就低碳社區指標體系達標而言還未能完全達標,若只考慮約束性指標,則只有指標31:村莊保潔制度、指標40:社區生活信息智能化服務平臺。建議可以針對這兩項指標增加解決方案。如:對于仍未建立村莊保潔制度的社區建立相關制度就能夠使得指標31達標。而對于指標40,則可以結合當前智能手機流行的垂直社交類APP,開發一個以社區社交為基礎、集社區交友、二手物品交換、拼車上下班、結伴出游等功能的APP,則可以使得指標40達標。
            (3)加強多方合作,提高指社區低碳標體系與社區低碳建設的契合度。雖然就當前的低碳社區指標體系而言,《方案》中的許多項目對于指標達標沒有關聯,但指標所能覆蓋的范圍有限,且目前的指標體系尚處于測試階段,仍有改進空間。《方案》中有許多項目雖然對指標達標沒有影響,但實際上對于低碳社區建設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如建立低碳發展基金,支持社會組織開展培養低碳行為方式的項目,以及建立“三圣街道低碳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等。建議在低碳社區建設過程中,建設規劃方與指標體系制定方能夠多加溝通,互通有無,一方面在低碳社區建設規劃時能夠考慮到低碳社區指標評價內容而進行規劃;另一方面,指標體系制定者可以參考建設規劃方的規劃項目,從中總結出具有普適性的內容并作為新的評價指標加入到指標體系中去。
            7.《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街道低碳發展規劃》
            本研究以低碳社區建設的各項評價指標為基礎來評價三圣街道的低碳建設情況,并以此為基礎,針對三圣街道在指標體系中相對薄弱或者尚未達到的各項指標提出改善方案及建設項目。可作為《方案》的補充,幫助三圣街道辦事處在申報省級及國家級低碳示范社區時,能夠符合低碳社區的相關指標體系。
            三圣街道低碳規劃實施方面主要針對碳排放整體碳排放降低和低碳社區指標達標,結合已有的規劃類項目,構成一個全方位支撐三圣街道實現低碳社區的實施方案。
            (1)碳排放降低類項目。如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公共景區節能改造。
            (2)低碳社區指標體系達標項目。如建立社區碳排放管理體系;建立社區碳排放信息統計管理系統;低碳交通出行項目;開展低碳宣傳系列活動;開發“三圣鄰里”APP。
            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建議啟動以下保障措施:
            (1)建立高效的組織機構;
            (2)建立各部門聯席會議制度;
            (3)明確職責,健全問責制度;
            (4)強化向四川省和成都市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匯報交流機制;
            (5)建立健全行動計劃后評估工作;
            (6)加大財政投入;
            (7)拓寬籌資渠道;
            (8)合理安排資金投入。
            8.《可持續宜居城市都江堰低碳發展調研報告》
            本調研主要從旅游、能源、交通和廢棄物處臵等方面了解城市低碳發展現狀,采用資料收集整理、實地考察、利益相關者訪談等多種形式結合開展。通過對都江堰市旅游、交通及規劃、能源使用情況、廢棄物處置、碳強度等現狀的把握,識別出都江堰市城市低碳發展的挑戰和問題。
            旅游方面,都江堰旅游產品譜系不豐富,難以留住游客;旅游基本消費是旅游收入的主題,彈性需求花費有待提升;旅游目的、方式、客源單一,需要大力開發其他領域。
            交通方面,都江堰市對外交通樞紐設施總量不足、結構單一,形象不佳、集散功能有限;路網布局不合理,道路功能雜亂;公共交通發展問題顯著;道路停車缺乏有效管理,停車配建標準待優化;交通管制、教育、標志設計、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能源方面,能源結構有待優化;“萬達文化旅游城”項目基礎數據缺失。
            廢棄物方面,水資源問題逐漸凸顯,水利用率待提高;污水處理處置過程艱難;秸稈處理成本高,仍有隱患存留;城市垃圾分類工作進展緩慢,垃圾處置方式單一待優化。
            碳排放方面,能耗逐年上升,排放總量壓力較大;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是排放的主要源頭;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調整,存量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基于調查結果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1)延伸旅游產業鏈、營造旅游環境、提升旅游品質。延伸旅游產業鏈,充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發展不受季節影響的旅游產業項目;利用本地的生態多樣性和獨特性,發展體驗式自然教育;利用灌縣古城、離堆公園、青城道教等歷史文化遺存和災后重建的獼猴桃、海棠等新產業,開展集學、住、食、購于一體的特色體驗旅游;按照低碳城市的要求和都江堰市打造國際旅游城市的目標,在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還必須強調旅游設施標準的國際認可。
            (2)探索有機生活垃圾、污泥、秸稈、園林綠化和餐廚垃圾的生物質廢棄物的協同處置園區;
            (3)持續更新、優化公交系統的格局;
            (4)提前開展萬達項目碳排放影響評估;
            (5)優化現有數據統計體系。
            (二)能力建設活動
            項目執行期間,圍繞成都市低碳城市發展重點工作,項目組先后組織開展了“城市溫室氣體核算與低碳社區建設”、“城市可持續性水資源管理”等培訓會,針對政府部門、重點企業和技術支撐機構開展專題培訓;組織成都市水務管理部門赴英國考察城鎮有機固體廢物的綠色低碳、可持續處理處置,針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開展學習和交流。
            通過各種能力建設活動提升各方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水平,為成都市更好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及峰值目標,促進企業節能減碳,提高企業環保意識,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組織參與會議
            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舉辦了“成都市低碳發展論壇”、“低碳社區指標體系討論會”、“低碳社區指標體系建設及發展規劃研討會”、“四川省綠色低碳發展研討會”、“可持續及宜居城市項目中期成果發布會暨城市低碳發展研討會”、“中美氣候圓桌會議美國低碳專家低碳城市行成都研討會”等研討會,參加了“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巴西市長峰會暨國際城市與交通大會”等國際重要會議,交流分享建設成果和發展經驗。從水資源、交通、能源等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領域出發,探索城市實現低碳發展目標的路徑,致力推動中國城市發展方式的轉型。
            關閉
            (一)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項目產出為成都市可持續及宜居城市建設提供借鑒,為成都市的環境治理、推進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各項工作提供支持,也為探索可持續低碳城鎮化發展道路,促進經濟效益和環境質量的平衡增長提供寶貴經驗,推動成都市低碳城市建設的發展。
            交通和綠色建筑等方面入手,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助推城市發展。通過持續努力,成都市先后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稱號,獲得聯合國最佳人居環境獎,獲批建設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項目組通過參加“成都市全國低碳日主題活動”,舉辦“成都市低碳發展論壇”,組織“城市溫室氣體核算與低碳社區建設”、“可持續性水資源管理”等培訓會,進一步引導全體市民樹立低碳生活理念,普及低碳生活知識,增強了政府職能部門低碳發展意識與能力。此外,在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將相關經驗和成果及時上報國家發改委,為國家和其他城市開展低碳發展工作提供借鑒。
            (二)對外合作的成效
            1.對外合作的支撐作用
            中國作為碳排放大國,在國際上面臨的節能減排壓力越來越大,該項目的實施為我國履行國際公約(如《巴黎協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今后我國政府的國際氣候談判,為爭取更為公平合理的發展空間起到重要的作用,對加強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起到積極作用,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用實際行動支持《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該項目通過在城市低碳發展道路上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對推動和支撐國家行動、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協議的達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提升我國相關工作國際聲望和影響力
            在項目執行期間,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安排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秘書處的邀請,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項目組成員出席“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相關活動,向世界各國的與會嘉賓表明了成都低碳城市建設的努力方向;應世界資源研究所的邀請和有關部門的統一安排,2015年9月9日至12日,項目組成員出席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巴西市長峰會暨國際城市與交通大會”,重點介紹了“中國可持續及宜居城市成都項目”。上述活動表明我國政府正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效和調整能源結構、增加碳匯,以及開展低碳省市、城鎮建設和碳交易試點等一系列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項目對推動國際社會采取行動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起到積極作用。
            (三)對其他項目的支撐作用
            在項目執行期間,成都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強力支持碳交易市場建設,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先后和法國、瑞士簽訂中法成都生態園項目、中瑞低碳成都項目。
            2014年3月26日,中國商務部與法國外貿部共同簽署《關于生態園區經貿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經中法雙方共同商定,中法生態園選址在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即中法成都生態園項目。該項目合作領域包括但不限于:應用節能、環保宜居的高效經驗和合適技術進行生態園區的設計、規劃與開發,節能、生態示范建筑的研究與建設,相關節能環保產品、技術的貿易與投資,以及清潔生產的教育與培訓。該項目是中法兩國企業、機構及有關組織在成都全域全產業合資合作的主要載體,是四川省、成都市對外開放、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商務部、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成都“運用高端技術爭取最佳經濟和環境效益”,“努力建成中法經貿合作中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典范”。
            2016年4月8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瑞士聯邦主席施耐德-阿曼德見證下,《成都市人民政府與瑞士發展與合作署關于中國——瑞士低碳城市項目合作備忘錄》在人民大會堂簽署(即中瑞低碳成都項目),為推動中國和瑞士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互惠合作邁出了堅實一步。該項目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瑞士發展與合作署關于氣候變化的諒解備忘錄指導下設立,旨在推動中國城市低碳發展轉型,促進綠色增長,推動可持續發展。成都市能夠成為這一項目的合作城市,與其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顯著成就不無關系。目前,該項目已就具體合作內容和方式達成一致,確定在成都市溫江區實施“中國—瑞士(成都)低碳生物醫學產業園”示范項目,并希望通過示范項目的落地實施,進一步拓展包括氣候變化國際治理、碳市場能力建設、碳交易機制建設等多領域、多層面的低碳合作。
            關閉
            偷自视频区视频厕所,偷拍专区无码亚洲素人,偷自视频区视频综合